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专家解“密”:密接、次密接、次次密接在管理上有何不同?

  • 2022-03-23 14:24:53 来源:南昌新闻网

南昌新闻网讯 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对于疫情的控制至关重要,很多人都想知道,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和次次密切接触者(次密接的密接)分别如何管理,又如何解除?日前,江西卫生健康委员会邀请江西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刘晓青进行了解答。

问:密切接触者如何管理?如何解除管理?

答:密切接触者是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被感染的风险极大。按照疫情防控规定,对密切接触者采取“14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的管控措施,集中隔离期限从其与感染者最后一次接触之日算起,隔离时间总长为21天。如密切接触者被发现时,距其与感染者最后一次接触之日算起未超过14天,按照14天的集中隔离期 “缺几天补几天”的方式,完成剩余天数的集中隔离,直至距末次接触满14天后转为7天居家隔离;如密切接触者被发现时,距其与感染者最后一次接触之日算起已超过14天,则直接转为居家健康监测,仍按“缺几天补几天”的方式,完成剩余天数的居家健康监测,直至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满可解除居家健康监测。

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场所内如发现感染者,或外环境监测提示隔离场所污染严重,专家将对隔离人员进行感染的风险评估,对有感染风险的人员需重新计算集中隔离时间,自有感染风险之日起14天。

密切接触者解除集中隔离前,须对其本人及所住房间环境进行采样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方可转为居家健康监测。解除居家健康监测前,须对隔离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方可解除居家健康监测。

问:次密切接触者如何管理?如何解除管理?

答:次密切接触者是与密切接触者有过近距离接触但无有效防护的人员。按照疫情防控规定,次密接采取“7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的管控措施,集中隔离期限从其与密切接触者最后一次接触之日算起。如次密切接触者被发现时,距其与密切接触者最后一次接触之日算起未超过7天,则按照“缺几天补几天”的方式,完成剩余天数的集中隔离,且间隔24小时做2次核酸阴性解除隔离管控;如果被发现时,距其与密切接触者最后一次接触之日算起已超过7天,且其关联的密接第1、4、7次检测阴性,则做1次核酸检测阴性直接解除隔离管控。密切接触者任何一次核酸检测阳性,与其关联的次密切接触者一律转为密切接触者,并按密切接触者进行管理。

次密切接触者解除7天集中隔离条件:密切接触者在隔离医学观察期间第1天、第4天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次密切接触者第1、4、7天核酸检测阴性,可于第7天解除隔离医学观察:或密切接触者解除集中隔离,其次密切接触者随之解除。

问:次次密切接触者如何管理?如何解除管理?

答:理论上没有次次密切接触概念。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有过接触且无有效防护,但达不到密切接触者或次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又不能完全排除感染风险,称为重点人员或潜在风险人员。对这类人员管理按不同类型、不同属地要求进行管理,原则上应该开展不少于“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3天内完成2次核酸检测”。居家健康监测时间自最后一次接触之日算起,未超过7天,按照“缺几天补几天”的方式,完成剩余天数的居家健康监测;如果被发现时,距最后一次接触之日算起已超过7天,则在3天内完成2次核酸检测。

自最后一次接触之日起14天内不参加聚集性活动,避免出入公共场所,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确有需要,应严格、规范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嗅(味)觉减退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向社区(村组)、单位报告,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就近就医。

注:由于病毒传播力多变,最终管理办法以属地具体执行部门应对措施为准。

(南昌日报记者 刘冕)

标签: 密切接触者

推荐阅读

专家解“密”:密接、次密接、次次密接在管理上有何不同?

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对于疫情的控制至关重要,很多人都想知道,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和...

南昌最大“菜篮子”货足价稳

确保市民生活正常,“蔬菜供应是否充足?”“价格总体上稳不稳?”百姓的菜篮子是否拎得踏实,就显得格...

“最美护士”又逆行:这一次,我的城,由我守护

在江西省新一轮疫情来临之时,有一群人,在隔离点、在封控区、在核酸检测点,化身“大白”,用自己的辛...

【英雄城同心战疫】“00后”志愿者 “疫”线绽放青春力量

疫情侵袭,无论是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还是站岗执勤的普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打赢这场“战疫”拼...

【英雄城同心战疫】藏族小伙主动请缨冲到“疫”线

“我们做的工作不辛苦,和在疫情防控卡口和核酸检测点工作的同事们比起来,他们比我们辛苦多了。”3月22...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在线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教育